中文版 | ENGLISH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感知宁夏,情系山海”主题党日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4日 09:08   阅读数:

【学党史 知党情 跟党走】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感知宁夏,情系山海”主题党日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国际教育学院于近期组织部分师生党员20余人赴闽宁镇开展了“感知宁夏,情系山海”主题党日活动。以下是同学们的优秀活动心得:

2019级工商管理班范琦惠

踩着春天的脚步,踏上奋进新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刻体会脱贫攻坚成果,国际教育学院于2021年4月10日组织20余名学生共同前往闽宁镇,感受美丽移民新村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就。

闽宁镇随着《山海情》的热播被大众熟知,下面就让我们透过荧屏,探寻闽宁缘!

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人民搬迁移民到闽宁镇,在福建的帮助下,闽宁镇从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现在的“金沙滩”。20多年来,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真心奉献,一波波闽商在宁创新创业,一代代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一股股挑战贫困的力量跨越山海,在此间汇集,接续传递扶贫接力棒,改写生命篇章。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闽宁镇镇史馆,观看了闽宁镇发展史,共同回顾闽宁镇移民搬迁、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闽宁镇时“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的讲话精神。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千千万万奋斗者为脱贫攻坚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不易与艰难。

第二站,我们前往光伏产业园,一同感受技术的发展。在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昌盛日电在这里建设的一座光伏农业产业园让村里的生态移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园区带来了种植生产技术、带来了多个产业,向周边的贫困居民和村民敞开大门,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学习技术、挣到钱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和谋发展的思路。移民的幸福生活中,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第三站,我们亲身体验了手工者的日常工作。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依靠“ 指尖技艺” 发展“ 指尖经济” ,探索脱贫新路,一件件手工品在她们灵活的双手下变得栩栩如生,她们一针一线,编织致富梦。

今天,走在闽宁镇,红瓦白墙,街巷整洁,园区花草围绕,基地技术先进,脱贫致富的号角响彻云霄,新气象的闽宁镇呈现在眼前。

参观闽宁镇使我进一步了解了20年来“移民吊庄”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成果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体会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句话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闽宁镇的百姓给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脱贫答卷,同时也将在致富新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次的主题党日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强大合力,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以及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接续奋斗,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不负时代。

2019会计班黄子越

自今年初《山海情》播出以来,我开始对闽宁镇有所了解,也通过影视剧这种形式对当时的对口支援与先富带动后富等行为深受感动。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细腻、更加打动人心的情节、画面感受胜于政治报告带给我们情感冲击。因而,我萌生出想去往闽宁镇参观的想法。幸而就读于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才使得我的想法得以实现。

20余年以前,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又鲜少有降水甘霖,自然环境导致用水困难、作物低产等难题,造成西海固一带长期积贫积弱,一年到头面临“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的窘迫。

当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西海固,看到是的千沟万壑、戈壁飞沙,土坯房、地窝子,以及人人脸上的“高原红”。二十多年前大西北“苦瘠之地”深深触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总书记提议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贫困群众通过“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荒漠地区,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镇。

此次学生党支部活动,我们参观了闽宁镇镇史馆、扶贫车间、扶贫工坊、特色农业观光园等地。

在镇史馆中,我们看到了建设初期的荒蛮与枯索,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为期待中的美好明天而埋头奋斗着,看到了当时人们在建设初期的工具、当时为了促进发展而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以及闽宁镇全貌的沙盘景象。闽宁镇所处一开始本是未开发地域,在闽宁两地人民的努力下由“干沙滩”蜕变成了“金沙滩”。我们本生活在和平安逸甚至富裕的一辈人,无法体会老一辈人为了家人、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小康生活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无论是《山海情》的感人情节还是闽宁镇镇史馆的旧物陈列,无不传达着闽宁两地人民的热情付出与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吾侪弱冠青年,正值年富力强之际,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在与同学、老师相处时热情付出、乐于助人,在专业学习上坚韧不拔、积极进取。

在扶贫车间、扶贫工坊、特色农业观光基地等地,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智慧,虽然地处自然环境较差的地理区位,但是当地人民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智慧,开发出双孢菇种植、蚯蚓粪、古法制香等产业。通过在手工工坊实地体验,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闽宁镇手工业的发展与广大人民的心灵手巧。

通过此次亲身前往闽宁镇参观的体验,我方才真正认识到对口支援与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成就取得的不易。我们当今的美好生活,多数都基于老一辈人民的艰苦付出,所以我们更应该时常自省,承担起青年一辈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2020级会计班刘静雯

闽宁,曾经黄沙漫漫,满是戈壁荒漠,如今绿树环绕,处处绿意盎然。从昏黄寂寥的黄土地到现今新的家园水泥马路宽阔整洁,城乡道路客运网络覆盖,今天的闽宁镇,也搭上了科技快车,产业发展向多样多元。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商贸物流、光伏发电、文化旅游五大产业,西海固移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回顾往昔,风雨兼程。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说:“你大姨嫁去了外县,去看望一次要走一天一夜。”就这样,被大山包围的家乡,过着“出门靠走、通讯靠吼”的穷苦生活。后来,家门口通了公路,交通工具也变成了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路上从偶尔几辆车经过到现在的川流不息。现在,我有时开车去外婆家的路上都感到恍如隔世,记忆中那条曾要走大半天的路,现在也只需半个小时……这些是《山海情》剧中的台词,也曾是触人心境的真实写照。闽宁镇的发展只是一个千万个贫困地区的缩影,水花走七天七夜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宁夏全区基本建成“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1946公里高速公路织网如画;12条普通国道、22条普通省道乌黑油亮,犹如彩带通城接乡;2.8万公里农村公路走村过社,所有建制村通了客车,“出门硬化路、抬脚幸福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审视现在,如日方升。在闽宁镇镇史馆,我们回顾了闽宁镇移民搬迁、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重了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闽宁镇时“闽宁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的讲话精神。展柜中锈迹斑斑的锯子、破旧不堪的刨子,还有打磨光滑的木尺,见证了闽宁镇开发之初的艰苦奋斗历程,西海固6.6万移民在一片干沙滩上写下了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创举,缔造了金沙滩上中国东西扶贫协作的伟大奇迹。在双孢菇蘑菇选育示范种植基地,我们了解了双孢菇栽培方法、温棚园区的运作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周围村民就业致富的带动作用。闽宁镇的惊人变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就,这一移民镇“移”出的新生活、新气象、新发展源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离不开闽宁拓荒者的闯劲、敢为人先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韧劲。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摆脱贫困、迈向共同富裕之路,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青年一代需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勇向前,勇于担当,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